金文是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以青 铜器上的文辞又称为铭文。因为古人用钟鼎 来作为铜器的总名,所以金文又称为钟鼎文。 钟鼎是皇权的象征,等级森严。金文的内容 主要是皇室家谱、历史记载、法律条款等等。
现在能够看到的最古的成批的汉字资 料,是距今三千多年前商代后期的甲骨卜辞 和钟鼎铭文中的文字,数目达到三千五百个 左右。从文字结构来考察,象形、会意、形 声、假借等方法都已经应用,可算是基本成 熟的文字了。
由一个表意成分和一个表音成分合起来 组成新字。形声字的表意成分叫形旁(也叫 意符),表音成分叫声旁(也叫音符)。
左形右声:松 右形左声:攻 上形下声:花 下形上声:裘 内形外声:闻 外形内声:阁
形分左右,声夹中间:街 声分左右,形夹中间:辩 形分上下,声在中间:裹 声分上下,形在中间:莽 形在左下,声占大半:颖 形在左上,声占大半:荆
自有汉字以来,各种字体都有草率的写法。到 了汉代“草书”成为一种字体的专称,说明它已经 发展成一种具有特色的字体了。草书共有三种:
章草是就隶书形体而加以变化的,源于汉代 今草是章草的继续,楷书的快写,起于东汉 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础上恣意连写,兴于唐代
象形是描画客观事物的形状的,但文字 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不同于图画,不可能 也不需要画得很细致,只要把某一类事物的 特征表现出来就行了。所以象形字是一种形 象符号,它是用字形同语言里某个词的意义 建立联系的。
隶书在汉代是正式字体。早期的隶书,仍 保留了一些篆书的风格,后期的隶书笔画趋 于平直,后来更添了波势和挑法,字形也渐 成扁方形了。
隶变使汉字进一步变成纯粹符号性质的文 字,可以说是由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一 种过渡字体。
楷书又叫真书,是现代通行的字体。“楷” 是法式、楷模的意思,楷书是由隶书演变来 的,是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进一步的 发展。楷书萌芽于西汉,成熟于东汉末年, 魏晋以后就大大流行,直到现在,楷书仍然 是汉字的标准字体。
象形、指事、会意三种方法造的字,字 形只与词(或语素)的意义相联系,形声字 因为用了声旁与所记录的词(或音节)的读 音相联系,这些词都可以根据读音而找到一 定的声旁,因此形声字一产生,就有强大的 生命力。现代汉语中形声字占了85%以上。
汉字产生的确切年代还不能断定。从近 年考古研究的资料来看,汉字的历史可以远 溯到五六千年前。
用薄纸蒙在字帖上,只钩出字的点画的 中锋线,然后按照钩出的中锋线自己运笔书 写。此法简便有效,能迅速将帖上的结构记 入心里。
将薄纸蒙在字帖上,用极细的线条将字的 外形轮廓钩出空心字来,勿使丝毫失真。在 传世的王羲之《兰亭序》墨迹中,以唐人冯 承素的双钩廓填本为最好。
临时先看清帖字哪一笔在格子的哪个部位 上,然后对照着将这一笔也写在同样的部位 上,这样便不致走样。不然的话,字虽还是 这个字,可笔画和间架的位臵跟帖字不相同 了,那就是“抄帖”而不是“临帖”。“抄 帖”是初学者最易的毛病,必须避免。
经过“格临”若干遍之后,熟悉了帖字的 笔画和间架,就可以进入“对临”了。不再 用格子,而是直接对着帖临写,临写的字宜 比贴字大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这时就不宜 看一笔写一笔,而要看一字写一字,最好能 看一行写一行。 意在笔先,笔居心后,预想字形
学写必先模仿,不得古人形质,无自得其 性情也。故欲临帖,必先使之模仿数百过, 使转运立笔尽肖,然后可以临帖。
用透明的纸,蒙在范字或字帖上,照着纸 上显露出来的字迹仿写。要一笔一画地认真 仿写,不使走样,尽量符合笔画顺序规则和 间架结构要求。
背帖也叫“读帖”,就是把帖收起,凭记 忆默写。要多读熟记,经常翻阅字帖,反复 揣摩,牢记在心。观察其形,体味其意,提 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头到尾地反复默写, 达到精熟的地步,使写出来的字尽量跟字帖 一样。 运笔自如 心手相应
对已钩出的“空心字”,用墨填写。注意 要一笔完成,既不能有空隙,也不能写出双 钩轮廓之外,不然就会破坏字形。要完全跟 着帖走,以求近真。
临帖是在摹帖的基础上,对照着字帖范 本进行临写的方式。将字帖范本臵之几案, 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心摹 手追。 临帖有三个步骤:
取一薄玻璃片或透明的 涤纶片,照着帖字的大 小画上九宫格或米字格, 把这画有格子的薄玻璃 片或透明的涤纶片放在 帖字的上面,然后在所 有九宫格或米字格的现 成的练习本上照式临写。
汉字里用指事方法造的字比较少,因为 用抽象符号来表示语言里某个词的意义,限 性很大。因此,纯粹用抽象符号的字很少, 在象形字上增加符号这种方式用得较多。
会意字同象形字一样,也是一种形象符 号,不过象形字是“独体”,会意字是“合 体”,用几个象形符号的组合关系来表示语 言里某一个词,因此每个字至少有两个偏旁。 会意字同象形字、指事字比起来,在造 字方法上进了一步,汉字里会意字也就比较 多。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 革,其一就是统一文字,据说是在李斯主持 下进行的。办法是把秦国原来使用的篆书酌 加简化后,推行到全国,同时废除战国时期 那些区域性的异体字——六国文字。这种经 过整理的秦国文字就是小篆。
小篆把原来没有固定形式的各种偏旁统 一起来,一个偏旁只有一个形体,为汉字组 字成分的统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小篆确定 了每个偏旁在汉字形体中的位臵,不能随意 变动,每个字所用的偏旁固定为一种,不能 用其他偏旁代替,减少了异体。
行书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 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在东汉末年今草和楷 书盛行的时候产生的。它有两个特点:
甲骨文主要是商代王室刻在卜问用过的龟 甲兽骨上的记录,是公元前二千三百多年到 一千一百多年间的通行字体。由于刻划在龟 甲兽骨上而称为甲骨文。公元1899年发现于 河南省安阳县城西北五里的小屯村。
奴隶制时代的商王朝.统治者是十分迷信 的,每事必卜,每卜必至数次。刻在甲骨上 的文字就是卜辞。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卜辞 应用的字数大约有三千五百个。其中一半以 上是可以认识的,不认识的字大多是人名、 族名、地名等专用字。开云 开云体育平台开云 开云体育平台开云 开云体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