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工具要会用 练习毛笔字不能像写钢笔字一样执笔,毛笔的执笔很重要 ,一定要掌握好,刚开始那笔肯定会后写不舒服,但是时 间久了自然后习惯这种运筹帷幄的感觉,随心所欲的书法 自己的感觉。 执笔方法: 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 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了食指捏笔 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甲肉之际抵 在笔杆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 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握笔时要如古人所说 :“令掌虚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
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 的形声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 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
金文 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 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 ,“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 十分发达。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 “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 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 西周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 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 2420个。
砚已流行,宋代则已普遍使用,明、清两代品种繁多,出现 了被人们称为“四大名砚”的洮砚、端砚、歙砚和澄泥砚。 古代中国文人对砚十分重视,不仅终日相随,而且死后还用 之殉葬。砚,也称“砚台”,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之首”。 因为墨须加水发磨始能调用,而发墨之石刑则是砚。其中有 陶、泥、砖瓦、金属、漆、瓷、石等,最常见的还是石砚。 可以作砚的石头极多,我国地大物博,到处是名山大川,自 然有多种石头。产石之处,必然有石工,所以产砚的地方遍 布全国各地。最著名的是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的歙砚、甘 肃的洮砚,山东鲁砚、江西龙尾砚、山西澄泥砚。砚台的讲 究是:质细地腻、润泽净纯、晶莹平滑、纹理色秀、易发墨 而不吸水。有的有乳,有的有眼,有的有带,有的有星,大 约产于有山近水之地为佳。
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 《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 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
墨,是书写、绘画的色料。唐代制墨名匠奚超、奚廷父子 制的好墨,受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全家赐国姓“李氏”。 从“李墨”名满天下。宋时李墨的产地歙县改名徽州, “李墨”改名为“徽墨”。 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
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墨之 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墨模一般 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
识大多刻于侧面,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容易更换。墨 的外表形式多样,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 (一定要是古代的那种磨的墨也可以是专门的黑墨)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 某些传 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古 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 段时间内,人们是采用什幺来作为记事材料的呢?根据文献和实物 资料, 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 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所谓甲骨文。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 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再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 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同时,有的也 写于丝织制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记事材料外,还发现了 刻于石头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一般人们皆知,纸是在东 汉由蔡伦发明的。但考古发掘,却对此提出了疑问。这些古纸均据 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从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可以分别排 列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 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 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
行书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 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 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 “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
书法—离不开材料 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代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 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魁力。不过由于毛笔易 损,不好保存,故留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古笔的品种 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 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 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 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从性能上分,则有 硬毫、软毫、兼毫。从笔管的质地来分,又有水竹、鸡毛竹、 斑竹、棕竹、紫擅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况香 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 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
书法-文字的演变 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
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 14 ~前 11 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 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 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 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正体字。 1~3厘米的为小楷 (小字) ,5厘米以上的为大楷 (大字) ,之间 的为中楷。但这仅仅是笼统的分法,实际上,现实生活里很
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 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而艺术性相对 不足;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
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 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草书分 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 乱中觉得优美。
隶书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 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 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是在监狱里创造出 来的字体。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 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 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