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 App下载 全站Kaiyun App下载 全站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2、曳:拖与曳相似。其稍异者,曳法略具顿跌又似勒意,挫意,捺法抑而复曳。
3、然:然者用笔之机也,尽作字贵乎结构,结构具矣,字形贵活,字形活矣又在点画等活。唯然笔方知其妙,如户枢之转。
4、过:十分疾过,凡字有一主笔。虚舟老人所谓立柱是也笔须平正,他画则错综用意,作楷如此,便不呆板。
10、沉箸:诸法纯熟笔无游移,方能沉箸,先君子论书云:笔画如刻,结构如箸,间用操笔,如抽兰丝,惟知篆隶,方能解此。
12、疾涩:宜疾则疾,不疾则失势,宜涩则涩,不涩则病生,疾徐在心,形体在字,得心应手,妙出笔端。
13、跌宕:熟极而化,方能跌宕,此境不可勉求,若勉强非浮滑率易则怪僻无度。
5、纵:笔势放开所谓大胆落笔也,学李北海书则知操纵之法。书谱云: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8、趔利:初学提活蹲轻,则肉园老成,提紧力行,则肉趔利,所谓如岁枯藤也。山谷书多战掣,今学之子皆由矫揉造作而成,不知用力太过用此。
9、出锋:秃颖作书谬矣。唐宋碑刻无不芒铩锋利。运笔之法,斜正上下,平侧仰偃,八面出锋,始筋骨内寒,精神外露,风采挽发,奕奕有神,
宋克的草书,以《唐宋诗卷》为代表,此外还有《刘桢公筵诗》、《杜甫壮游诗》等,这些草书作品往往将章草、今草和狂草的写法糅合起来,力图变出一种属于他自己的草书面貌来,由于他有较深厚的临习古帖的工力,加上他任侠尚气的性格,他的草书的确能够写得奇崛生姿,恣意挥洒,气势不凡。前人评价他的草书“如鹏抟九万,须仗扶摇”(明解缙语),是颇为恰当的。
明初的另外两位书家,宋和宋广,成就不及宋克,但也颇有名气。宋(1344-1380),字仲珩,浙江蒲江人。他是宋濂的次子,得父荫为中书舍人,后因其兄子宋慎坐罪而受株连被处死,死时年仅三十七岁。宋出身于仕宦之家,而天性喜好书法,自然比常人容易成家。他初学篆书,取则于李斯和李阳冰,颇能得其体段,前人评其小篆为“国朝第一”。他的行草书直承元代赵孟和康里子山,又能上溯晋唐,写得清丽俊秀,自成一格。李东阳评价他的行草书“出入变化不主故常,又非株守一格者比,真翰墨之雄也。”但由于他的身世和时尚,决定了他的书法创作虽能显示他的才情,却不可能写出气势来。再者因为他享年不永,使他的书法艺术还没有发展到更高的境界。
12、衄:笔暨下行又往上也,与回锋不同,回锋用转,血锋用逆。画须平,竖要直,分左右,辩轻重,明上下,学布白,知收放,量分寸,讲章法,審偏让,识次序。初学宜;用湖笔,童子指腕力弱,借笔以助之,至笔直法纯熟可随意施用。以上诸法,名家所不能废;然初学宜学习之。自指法第二以下,则俟功候将至,学力可成,纵观诸贴,自能解领也。仲和记。
王羲之的《快雪时睛帖》全文共四行二十八字,是王羲之四十岁之后的作品,当时只是手札便条而已,因帖内有“快雪时睛”几字而得名。此帖用笔洒脱,字体舒朗,动中有稳,是王体行书中的精品,被后人称有“龙跳山门,虎卧风阁”之势。
王珣的《伯远帖》全文共六行四十七字,属典型的晋代行书。其内容为叙事之辞,该帖的命名出自于贴内的首句的“伯远”二字,《伯远帖》的用笔灵舞飞动,为上乘的行草作品。
沈度(1357-1434),字民则,号自乐,松江华亭人。朱元璋在位时,他因罪被贬云南,至明成祖时,他因善书而得入翰林为中书舍人,在众多的书法家中,他的字最受朱棣青睐,因而成了一个地道的御用书法家。每日陪伴着皇帝写诏版文告,一时间声名振于远近。沈度善篆隶真行诸体,因写得端稳秀媚,甚至被明成祖称为“我朝王羲之”,并被拔擢为翰林典史、直讲学士。沈度因受到皇帝的赏识,书法的名声盖过了当时其他书家如解缙、胡广、梁潜等人,于是朝野士夫争相模仿他的字,“馆阁体”书法由此而形成。实际上,沈度的书法从他传世的作品《四箴帖》《不自弃赋》来看,虽然写得端稳、秀美、精到,但既无气势也乏个性,但得秀整平和而已。
1、提:顿后必须提,蹲与驻后也须提,提者以笔提起,减于顿之分数;也看落笔之分数。
宋广,字昌裔,河南南阳人,曾任沔阳同知。宋广善草书,《明史?文苑传》说他的草书可比宋克,但他的作品传世很少,所能见到的作品,多属熟媚娟秀一类,气格不高,且有做作习气。项穆《寓意编》说:“广与宋克、宋俱以善书擅名,人称三宋,然评者谓广书较之二宋不逮,以其笔之连绵不断非古法也。”
总体来看,在当时书法崇尚清丽婉媚的风气之下,明初“三宋”的书法是多守成而少创新。以姿媚娟秀相尚,取悦世人,没能跳出赵孟书法艺术的藩篱,且等而下之。这个开端,为整个明代的书法定下了调子,随之而来的“二沈”,可以说就是“三宋”的唱和者。
“三希堂”位于故宫博物馆养心殿的西暖阁,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书房,乾隆帝文韬武略、博学多识,能诗词,尤擅书法。乾隆曾多次在全国寻求历代大家的名贴,他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贴》和王献之的《中秋帖》置于书房,视之为三件稀世珍宝,又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三希堂”。
14、丝牵使转:丝牵有形迹,使转无形迹,牵丝为有形使转,使转为无形之牵丝。
15、渡:一画方定,即从空际飞渡,以成二画之笔势乃劲,所谓形见于末画之先,神留于既画之后也。
“三希堂法帖”是怎么回事?“三希堂法帖”中有没有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
上海画报社新近出版《三希堂三帖》,将分散于海峡两岸的晋代“三王”书法作品,重聚一堂。
“三希堂”,乾隆皇帝藏书之所。当年,乾隆获得晋代书圣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乐不可支,藏于
明初的书法,以“三宋、二沈”最为知名,并由这几位书家而形成了明代所谓的“台阁体”书法,此一并作些介绍。
所谓的三宋,是指宋克、宋和宋广。三人并皆善书,但并非同里同族,只是都姓宋而已。
宋克(1327-1387),字仲温,号南宫生,南京长州(今苏州)人。书法初学赵孟,上追二王及晋唐诸家,再上溯两汉,学习章草书。他能写楷书,尤善行草,更精章草。他的楷书作品,传世者有《七姬权厝志》和《录赵子昂兰亭十三跋》等,取则于赵文敏,上追钟王,写得宽闲静穆,古雅端劲。所以,与他同时代的人杨慎说:“国朝真行书,当以克为第一,所书《七姬帖》真冠绝也。”都穆也说他的楷书“师法钟元常,后竟以是妙绝天下。”
上世纪四十年代,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被政府偷偷运至台湾。上海画报社经多年努力,用高科技手段,使隔海相望的“三王三帖”重聚一堂。这本《三希堂三帖》,为纸本摺子,古色古香,展开后可供案头临写,也可装框陈列。
千字文是用来教授儿童基本汉字的一首长韵文。它是一篇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的文章。据说是南朝梁(502-549年)的梁武帝为其公主练习书法,而委托周兴嗣(470年-521年)创作的。原名为《次韵王羲之书千字》。作为儿童习字的启蒙读物,和《三字经》、《百家姓》合称“三百千”。
王献之的《中秋帖》,全文共二十二字四行。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其书法受其父影响,且又有创新,他将王体行书的笔法进一步加以升华和提炼。此帖已接近草书,王献之的用笔如行云流水,连带互映关系,将字体处理得完美至极。此帖为其五十岁后之作,属便笺手札作品。王羲之被人们尊称为“书圣”,而王献之则被称为“小圣”。
1、正直:起笔收笔正直以待作书及其运也;上下斜侧惟意所使,至笔既定端若绳,此之为笔正。
4、向上左斜:直画须推笔管,下节向上左出作斜势落下;又顾左顾右势,笔管先斜面后落
5、向右下斜:字之收笔,有用此势者,用意拱对字之中心,唯预想字形方能解此。
“二沈”指沈度、沈粲兄弟。他们兄弟二人同时以书法知名,是由特殊的条件所决定的。二沈生活在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明成祖也是一个特别爱好书法的皇帝。他曾下令招四方善书者入翰林做中书舍人,抄写文告典章。更从其中选二十八人专习羲献书。同时,又将秘府所藏古名人法书拿出来,让这些善书者临摹学习。“二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冒出来的书法家。
宋克对于章草书情有独钟,他的章草师法皇象、索靖,可谓取法高古,功力深厚。看他所临写的《急就章》,古意蔼然,甚至可与皇象的《急就章》相媲美。明人王世贞曾说:“章草自二王后,仅萧子云。既颜、柳、苏、米以至赵吴兴负当代能声,而不一及之。黄长睿刻意其学,而无其法。国初仲温,可备述者,然波险太过,筋距溢出,遂成佻卞。及观仲温《急就章》,结意纯美,以为征诛之后,获睹揖让,而后偶取皇象石本阅之,大小行模及前后缺处若一,唯波撇小异耳,此其亦仲温临象本耶?”(《艺苑卮言》)可见他临写古帖的工力之深,事实上宋克临写的《急就章》有好几种本子,有些是刻意临摹古人的,有些则带有他自己的特点。如他晚年临写的《急就章》笔势流畅,结构散逸,波磔险劲,很有特色。
5、挫:顿后从笔略提,使笔锋转动离于顿处,凡转角及剔用之;挫有分寸,过则脱节,不及则气促。
7、驻:不可顿,不可蹲,面行笔又疾,不得住,不得迟涩,審顾则为驻。凡勒画起止用之;又平捺曲用之,力聚于指,流天管,注于锋;力透纸背者也顿,也减于顿者为为蹲,力到纸即行笔为驻。
8、抢:意与折同,折之分数多,,抢之分数少;折之分数实,抢之分数半虚半实;圆蹲直抢,偏蹲侧抢,出锋空抢,空抢者取折之空势也;笔燥则折,笔湿则抢,笔燥实抢,笔湿空抢;用抢分寸仍随落笔之大少;轻重。
4、右揭腕:指左斜;小指与下腕向右下行,笔亦轻抬而出,撆法用之;指法之卷,其形也如此。
沈度的弟弟沈粲,字民望,号简庵。亦因善书,得与其兄同为翰林学士。他的书法深受其兄影响,同时学习米芾、赵孟等前代大家,以善写真、行、草书而知名,尤其擅长写草。书法圆润遒丽,有过于兄。连沈度也曾在皇帝面前称赞他的弟弟说:“臣有弟粲,其书胜臣。”(明沈津《吏隐录》)这固然有兄弟之间互相推重之嫌,也说明他的书法的确有令其兄折服之处。二沈兄弟的书法都是台阁体的正宗,或者可以说是明代台阁体书法的始作俑者。
《快雪时晴帖》,唐人摹本,高7寸1分,宽4寸6分,行书4行,28个字,系王羲之传世代表作之一。《中秋帖》,宋人米芾临本,高8寸4分,宽3寸6分,行书3行,22个字。王献之是王羲之第7子,自幼习字,与父齐名。王珣是王羲之侄子,《伯远帖》是他的书函,是难得的晋人书法真迹。
中国清代宫廷刻帖。刻于乾隆十二年(1747)。皇帝弘历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择其精要,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镌刻而成。法帖共分32册,刻石500余块,收集自魏、晋至明代末年共135位书法家的300余件书法作品,因帖中收有被当时乾隆帝视为3件稀世墨宝的东晋书迹,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而珍藏这3件稀世珍宝的地方又被称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