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奕,女,籍贯安徽宿州,1972年出生于中国书画之乡---萧县, 1996年毕业于淮北教育学院中文系。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耳濡目染,而真正走上装裱艺术之路,是在2011年武夷书画院成立之后,匆匆10年寒来暑往,李凌奕以一份难能可贵的坚守,吃常人不能吃之苦,受常人不能受之罪,孜孜不倦,废寝忘食,拜名师,访高友,开阔视野,提升自我,只求这份坚守能在自己的手上得到更好的传承。
宿州是中国著名的书画之乡。在全国,很少有一个地方的书画渊源有宿州这么悠久。更很少有一个地方的书画氛围有宿州这么浓厚。在宿州,书画活动频繁,书画社团林立,书画教育普及,书画先贤名家辈出,不胜枚数!而与之相呼应的宿州书画装裱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机器装裱兴盛,坚持传统手工装裱的手艺人已很少见。至于对珍贵书画的修复,更是凤毛麟角,一人难求!2013年武夷书画院成立装裱部,李凌奕放弃了喜爱的工作,一头钻进装裱的艺术世界,从此,一轴翰墨香,终生成追求。
俗话有云:三分画七分裱。装裱师,可以说是书画的美容师,更是书画的医生。在李凌奕的眼里,每一幅书画在装裱后都是艺术品,而她只是一个工匠。
手工装裱一件书画作品,工序繁多,托心、方裁、镶嵌、砑光、上杆等,前后需要一周甚至两周的时间才能完成。李凌奕常常一做就是半天,中间都忘记了休息,夜里也经常做到很晚。常常到忙完了,才意识到腰酸背痛,两腿发麻,胳膊累得都抬不起来了。而每次遇到大型展览时,她工作到夜里一两点更是家常便饭,在她看来,装裱不仅是个技术活儿,也是一个体力活。但她依然快乐地忙碌着,这是一份她心爱的工作。寂寞相陪,清冷相伴,本来不爱说话的她,更加沉默寡言,她经常沉浸在装裱的时光里。
对于古字画的修复更是繁琐而严谨。每一幅字画,都要根据情况先诊断,确定怎么修复,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才能开始做一道道工序:要先用开水烫或者用清水长时间浸泡,揭开画心,修补裂缝和破洞,补色,染色,接笔……
寒冬有腊月,炎夏有酷暑,全靠手工的装裱与修复工作,任凭再美丽的手,也会黯然失色。李凌奕似乎已经不在乎这些,她在乎的是书画装裱或修复后焕发的艺术光辉,若能增辉一分,则无愧于心。
十年来的艺术实践,李凌奕不仅练就一手好手艺,精通各类装裱的技法,对每一个操作过程严格把关,形成一丝不苟的装裱作风,而且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对作品的风格、框架的质地、搭配的款式都有准确的把握。
传统书画装裱的学习,从古到今都是手口相授的,修复技术更是保密的。2018年8月,李凌奕到国家博物馆书画装裱及修复部门学习,之后拜师著名拓艺专家、书法家、“京城传拓第一人”马国庆先生。
为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和水平,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8年10月15日至2018年11月13日,201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书画装裱&古籍修复技艺方向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举办,李凌奕有幸受邀,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培训班共招收来自全国各地学员41名,开设8场名师讲座,4次现场教学以及书画装裱、古籍修复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旨在通过组织培训,帮助非遗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李凌奕感受到了“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的重要性。
2019年3月,李凌奕再拜扬派装裱非遗传承人卜万水为师,潜心学习扬派装裱用糊如水、轻浆重排、镶缝平正、挺直劳实、拼花相应、宽窄统一、转边整齐。
5月,李凌奕再次来到最初学习的故宫博物院,有幸见到大国工匠徐建华。徐建华谆谆教导李凌奕:“想学好这行,需要真心热爱,更要耐得住寂寞。”大师一言一行,李凌奕谨记在心。
天道酬勤。李凌奕从一个手艺人,做成“守艺人”。她以一分执著孜孜追求,她以良工与匠心坚守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