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牛历史悠久,文化繁荣,人杰地灵。笔者在乌牛工作一年来,在深深感受到街道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的同时,该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渗透着每个角落,民间的黄杨木雕,东蒙山的道教文化等,尤其当代该街道在琴棋书画领域中还出现了全国具有非常影响力四大名家,这就是“琴”全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上海戏曲学会会长叶长海;“棋” 国家特级象棋大师蒋川;“书”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博士戴家妙;“画” 我国著名的国画家和现代剪纸艺术家林曦明 。国家级琴棋书画四大名家同出一地在全市乃至全省也是鲜见的,笔者在工作期间有幸接触了这四位名家,他们深深地眷恋故乡,即便再忙,也常回家看看。
叶长海,1944年5月出生乌牛祥池村,我国当代著名的戏剧理论家、戏剧史家、戏剧教育家,曾获首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首届文化部优秀艺术教材奖、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2006年当选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上海戏曲学会会长。
第一次与叶教授谋面,是在十多年前他来永参加永昆的研讨会上,时隔十多年后再次见到他,依然爽朗健谈、幽默风趣。谈起戏剧,叶教授时不时晃悠着脑袋哼起曲儿。此情此景,仿佛将我们带入戏曲中那千年风情的意境。他说,中国戏曲是一种包含文学、音乐、舞蹈、杂技等各种元素在内,而又以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综合性艺术。其中演出环境的烘托,自然离不开琴乐鼓笛等伴奏。“指下扫尽炎嚣,弦上恰存贞洁”,心与琴合,弹琴要随心而奏,整场演出也就成功了一半。
叶教授才艺横华,不仅对戏剧有很深的理论内涵,而且对古琴、音乐都有很深的造诣。他8岁随父母移居温州,年轻时,在温州从事教育工作17年。在温州六中,他教过语文、历史、音乐,在书画方面也很出色。那时的叶长海是位热血青年,在特殊年代里,他常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文艺活动,成立校乐队和歌咏队,举办诗歌朗诵会。1979年,已过而立之年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上海戏剧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昆曲专家陈古虞教授、戏曲史家及戏曲理论家陈多教授。此后他如鱼得水,事业步入了高峰。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戏剧学史稿》、《当代戏剧启示录》、《曲律与曲学》等,曾参加主编《中国曲学大辞典》、《元曲鉴赏辞典》等。
叶教授爱行爱业更爱家乡,他曾参与抢救永昆行动。文革后期,凭着一份责任感和对永昆的热爱,与他有着同样热情的文艺界朋友开始抢救永昆。他们访问永昆老艺人和相关创作人员记曲谱,并在当时永嘉政协的支持下汇集成《永嘉昆剧》一书。
随笔《愚园私语》,寄托了他对故乡的深挚情思 。他说,作为永嘉人,他很高兴看到永昆十几年来的发展。但是他认为,永昆要进一步发展,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政府部门要拨出专项资金,采取系统性的传承与保护措施,把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真正地传承下来。比如请健在的老艺人来进行传帮带,打造一支好的队伍。同时,还要创作编排出原汁原味的剧本,才能适应当代人的文化需求。他还建议,可以结合永嘉的旅游文化、民俗活动等,将永昆带进古村落,在楠溪竹筏上唱响,融入老百姓的生活,民族民间文化才有生存的土壤。
蒋川,1984年出生于乌牛码道村,国家象棋特级大师。14岁获得浙江省第11届运动会青少年冠军,2011年,获“中国象棋年度人物”称号。
和蒋川对局,很多专业棋手,甚至是特级大师都感开云 开云体育慨,“没有他不熟悉的套路,哪怕是通过电脑软件研究出来的最新变化,蒋川都能很快掌握。”可是谁又能想到,这个中国象棋等级分第一人曾经只会一种开局,就是顺炮。
蒋川五岁时就开始学象棋,八岁那年,母亲带他投师于永嘉县少年宫“棋坛司令”胡网英教练门下。自那以后,几乎每个周末的下午,象棋班上总会出现一个孩童的身影。从一个下“彩棋”的业余棋手到如今的超一流高手,蒋川的成功没有任何捷径,在中国象棋界,所有人都知道,蒋川是最用功的。
蒋川自己也承认刻苦比天赋更重要,“当时我的基本功和那些一直在专业队训练的棋手相比,肯定要差些。”为了弥补自己这方面的不足,2003年进入北京队后,蒋川就把自己关在训练室里,哪也不去,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摆棋,“每天都要摆上十几个小时。”即使这般用功,直到今天蒋川都认为,“自己的布局相对要薄弱一些,中盘和残局还可以。”可见蒋川对自己的要求之高。
2011年蒋川用无可挑剔的战绩宣告着象棋界“蒋川时代”的到来。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一切,源于他身上流淌着永嘉人特有的血液,那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2011年1月3日,在江苏连云港举办的“东方领袖杯”全国象棋冠军蒋川1对20盲棋挑战赛中,经过近7个小时的连续鏖战,他以15胜5和的不败战绩,打破了素有“东方电脑”之称的柳大华保持的1对19盲棋纪录。彼时,温州人民为之振臂高呼。
2011年12月16日,蒋川用首届世界智力精英运动会象棋金牌为这一整年圆满收官:他在国内外各大赛场上,包揽珠晖杯、茅山杯、韩信杯、象甲联赛射手榜、象甲联赛男团、智运会、世锦赛个人及男团、世界智力精英运动会等9场赛事冠军。
在新浪微博上,他这样写道:“从小一直在永嘉长大,家乡给了我许多。能为老家的发展尽力一直是我的心愿”他说,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家乡建造一个培训中心,只要有空,他一定会回到温州,给学校的学生上上课,推广象棋运动。
戴家妙, 1970年出生于乌牛岭下村。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西泠印社社员。2002年,获中国书法家协会“德艺双馨”荣誉称号。
戴家妙在进入中国美术学院前曾从医十余年,但这期间不放弃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戴家妙对藏书、读书,有着特殊的偏爱 ,他家被书籍所侵占,甚至连餐桌也成了堆书的案子。大量藏书与读书极大地丰富了戴家妙的文化视野,提升了书法品格。
在杭州,戴家妙交友日广,眼界益高,其学问、书艺、治印,日趋严谨深沉。2001年3月,戴家妙调入中国美术学院协助祝遂之教授筹建国内唯一的书法系,实现了艺术人生的转折。之后又考取了祝老师的书法硕士、博士,使其能以更为专业的眼光与至高点观摹书法,实现了笔墨的一次大飞跃。2005年起,他担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参与策划了省书协、西泠印社的一些重要学术活动,编辑过《浙江书法简讯》与《美术报书法周刊》,这些为其学术视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他在学术研究方面硕果累累,写出了大量的学术论文,相继出版了《篆刻学篆刻批评原理》、《海派代表书家系列丛书沈曾植卷》等著作,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书法实践方面,戴家妙诸体兼擅,其篆书古雅雄厚,给人以一种幽深无际之感,深得大家好评;其行书深得二王之法,书写能力很强,畅达中透深沉之气,清雅中蕴朴茂之势,极富艺术感染力。观摩他写行草小札,随手写来,无不如意。其隶书根植两汉,出入清人诸家,饶有古意。其篆刻的造诣也早已被界内所公认,宗秦汉,溯明清,工写结合,探源竟流,清雅与醇正,在青年一辈印人中确为翘楚。正如其导师祝遂之教授所评:“近年来,戴家妙精力集中,不为外部纷杂困扰,坚持自己的理想,很难得。
纵观戴家妙的书法生活,永嘉文化、藏书读开云 开云体育书、书卷气息、中和之美、醇正书风,这是一条隐性的书法生态链;众多的名师指点,曲折的非专业经历,丰富的编辑经历,扎实的学术素养,低调的为人处事,构成了一条显性的人生生态链。
林曦明,1925年出生于乌牛洪山村。4岁始学画习字,14岁随父从事民间壁画、漆画、泥塑、剪纸等。1955年任浙江省文教厅创办的《新儿童报》美术编辑,1971年调上海中国画院,1988年评为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画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大学教授、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画师(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家和现代剪纸艺术家。
初见林老先生是今年春节, 他回家小住时候。88岁高龄的林老,举止灵敏,谈吐清晰,一顿喝一斤家酿黄酒也是很轻松之事。他平和,淡然,儒雅。 交谈时老人的思绪似乎一下子回到了他少年时,故乡乌牛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每每在画上落款时,他都是这样写“乌牛曦明”。一位同行向林曦明夸耀道:“我家门前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和展翅翱翔的海鸥。你家有什么?”林曦明淡淡地说:“我家后面有一个池塘,还有三只小鸭。”
林曦明的父亲是闻名乡里的画工。他的童年随父亲走乡串村,协助父亲作壁画、漆画、祖宗像和戏台装饰画。他最早从事艺术创作的是剪纸,用于春节的龙灯装饰和婚事中的礼花。新中国成立后,他创作了《不误农时忙春耕》、《姑嫂上冬学》等表现农村新生活的剪纸。
黑白对比,审美意趣,从林曦明早期的剪纸中,已经透露出了他未来绘画创作的“气息”那就是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黑白对比手法。表现生活是林曦明上世纪60年代中国画的追求和特点。相对于传统型的中国画家,他少了许多传统的程式和包袱。他的创作,多根据自己在江南的生活体会进行提炼,意境清新。林曦明的足迹走遍江南,几度跋涉长江、黄河、乌江、赤水、金沙江、漓江,泛舟于千岛湖、鄱阳湖和太湖。林曦明日后闻名大江南北的江南山水画风,便是从这厚厚的写生稿中蜕变而出的。 看上去温和的林曦明,内心却充满激情。这些年来,书画市场红火,有的画家根据市场潮流改变画风。林曦明不屑:“现在流行工细的画风。我就是画大写意、大块面,今后还要探索更为简约的艺术风格。”
林曦明1990年时从上海回到永嘉,在自己的幼年居住地建起一座小楼,将其命名为“曦开云 开云体育楼”,之后会不定时地来这里进行艺术创作。2006年,林曦明不忘桑梓,回乡将这座“曦楼”、周边所属院落以及自己200件艺术作品(100幅中国画精品,50幅现代剪纸、40幅书法作品和10幅写生作品),无偿捐献给永嘉县政府。特约记者张德周
乌牛,先后“孕育”了4位文化大师或文化名家,这片土地有着怎样的神奇与魅力?他们,对当今的乌牛又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敬请关注下期《琴棋书画看乌牛(下)》。
永嘉县融媒体中心旗下媒体平台广播:FM 102.2电视:永嘉新闻综合频道报纸:今日永嘉网站:永嘉网微信公众号:中国永嘉、永嘉视界